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,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越來越成為家長與學校關注的焦點。許多一線教師發現,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滲透,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綜合能力,尤其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文化修養,培育人文情懷。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,并提出相關的滲透策略。
一、核心素養定義
核心素養,即學生在接受教育與自主學習的過程中,在完成當下學習任務的同時,為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、社會進步而不斷學習、追求進步的一種能力與態度。小學語文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滲透,牢固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,也能促進其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、學習觀、奮斗觀的形成。
二、小學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的滲透策略
1.開展文化教育,大力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
語文教材是中華文化的載體,在實施素質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。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尚未成熟,需要教師有計劃地引導,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知識,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文化教育滲透。
例如,在講授《我不是最弱小的》一課時,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:如果自己是文章的主人公,面對同樣的問題會怎么做呢?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情景,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,如在雨天,看見一個沒打傘的女孩獨自走在路上,我們應該怎么做?由此,可使學生學會關心、關愛他人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主人公薩沙不甘于做弱者的精神,用知識和經驗豐富自我,提高自身的影響力,為實現幫助他人而努力。
2.注重個性發展,培養學生的思想與情感能力
新課程改革以來,“以學生為主體”的教育思想受到了廣泛認可與推行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,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,并用科學的價值觀引導學生,使學生對生活、社會形成正確的思想。
培養學生的情感能力,是語文三維教學目標之一。在課堂教學中,教師要結合教材培養學生的情感,使學生有感情地朗讀,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交流與溝通,學生的情感能夠變得豐富起來。
例如,在講授《長城》一課時,教師可利用修建長城的影視資料,讓學生了解修建長城的不易。觀看結束后,可讓學生思考俗語“不到長城非好漢”所表達的情感,并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。在課文講解中,教師應加強對文章的情感分析,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,為學生的自主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。
3.開展課文剖析,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
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,均由編委會專家按照國家教育方針與教育方向的要求,依據科學規范的標準編寫而成,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、價值觀,還能夠幫助他們樹立現代化的審美觀,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,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蘊藏在課文中的獨特美感,教會學生發現并剖析課文,使學生在發現與探索的過程中體會美、鑒賞美,進而促成核心素養的形成。
例如,在講授《憶江南》這首古詩時,教師可以根據古詩內容,為學生創建學習情景,為學生播放江南春天的視頻,展示出古詩中描繪的景觀:太陽從江面升起,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,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。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江南美景,感受自然風光的美好,體會作者的情感。學生學習這一內容時,不僅能夠了解現代文章與古代文章的異同之處,也能感受到古人情感表達的方式。由此,課堂教學完成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,升華了學生的情感。
4.提升語言能力,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
語文是語言的學科化,不僅具有較強的人文性,同時也具備實用的工具性。在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,學生的語言能力能夠得到培養與提高,一是掌握基本的口語表達能力,二是掌握稍高層次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,兩者缺一不可。口語能力保障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交流、人際關系的發展。書面語言是對學生思維的有效輸出,使他們的思維變得富有條理性和邏輯性。在現實教學中,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,如組織豐富多彩的語言類活動,有目的、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,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形成。
綜上所述,現代教育理論的日益完善與發展,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,主動參與到新課程改革中來,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,不斷增強各方面的能力,提高綜合素質,以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,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。